
回国之前有一天下午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说是陌生,因为我确实想不起来这个人是谁,加了引号,他确是我手机通讯录里的人联系人——Maddy.
他问我现在哪里,我告诉他我在MTB项目。他说他现在正在这个项目的办公室里,问我什么时候回办公室。我告诉他,大概5点以前,为了看到他,我还让他在那里等我,等我回去我给他电话。
当我回去的时候已经找不着他了。打电话给他,他告诉我他已经走了,去阿布扎比。你知道的,因为我的英语水平,我没有太多的询问他,包括此时我心里的疑问。比如,他是在哪个项目上认识的我;为什么突然这个时候打电话给我,是不是来之前就知道我在这里。我排除了一下脑海里留有印象的所有的外籍人员,记忆锁定在Viceroy Hotel项目,而且我感觉应该就是那个做钢构的人。
总督酒店项目里有我来阿以来最重要最美好的回忆。那时候,我在这个项目的领导让我多多地练习和外籍人员的交流,以此来提高英语交流水平。并且有一次还特别正式地把我介绍给一个叫约瑟夫的印度的质量工程师,让我一有空就跟随在他的左右,有疑问可以随时请教他,当然是用英语,因为约瑟夫一丁点中文也不会。这样持续了几天。有一天,我又看到约瑟夫在办公室门前的钢构装配场上站着,于是我又跑去他的身边。那天他蒙着一块面纱,样子倒也不算滑稽,因为有时候风沙大,很多的外籍工人都会蒙着面纱。那天的聊天有点奇怪,因为我感觉有的事情我们似乎已经聊过了的,但他还是会再一次询问我,于是我又开始怀疑约瑟夫的记性不太好。
我们还在装配场的时候,有一个人很友好地向我打招呼,并询问我为什么整个上午都在这里。我告诉他,我的BOSS让我随时随地跟着约瑟夫学习,同时指了指身边的蒙面“约瑟夫”。他很惊讶地问我,知不知道他是谁。我一时没反应过来,他说他就是约瑟夫。我一下子愣在那里,随即一下子反应过来,所谓蒙面的“约瑟夫”并不是约瑟夫,而是另外一个人,旁边这位自称是约瑟夫的才是如假包换的约瑟夫。
我顿时觉得十分荒唐,然而细细分析却也并不荒唐。首先,他们的身形轮廓十分相似,另外,蒙面“约瑟夫”当时蒙着面纱,再者他们都是印度人,黝黑的皮肤遮盖了他们的面部特征,还有一点,那就是这些天来,我竟然并没有十分注意约瑟夫的脸。
我有些尴尬地向他们解释,我错把蒙面“约瑟夫”当成了约瑟夫。他们听后哈哈大笑。后来,Sam(是我的工作搭档,也是我的半个领导)也知道了这件事,也是当成个笑话来讲。Sam说,这样也挺好,正好那个蒙面“约瑟夫”是做钢构的,也是我们的工作范围,以后打交道的事情很多。于是,我又和蒙面“约瑟夫”建立了联系,我记下了他的手机号码。有一次,Sam让我联系一件事情,找的这个人是做 钢构的某某。为了给我说的明白些,他说,就是那个你把人家当成约瑟夫,还在那和人家聊了一个上午的人啊。当时我是恍然大悟。
虽然所有这些事情我记得清楚。但是,事隔几个月,我来到MTB以后,却怎样也不能确定当时的蒙面“约瑟夫”是不是Maddy,我翻遍了手机通讯录只觉得应该就是他,但仍不是十分确定。
我回国在家的那几天中,有一天我正在看书备考,忽然接到手机中Maddy的来电。虽然这个时候接电话会花费很多的电话费,但我还是接了这个电话。他在电话里问候我,他说他是Maddy,现在正在MTB现场。他问我在哪里,我告诉他,此刻我在中国。他立刻表示十分抱歉打扰了我,向我和我的家人表示了一个简短地祝福,又询问了我什么时候回到阿布扎比,我们相约等我回去后再联系,就挂了电话。这个时候,我还是不知道他是不是就是那个蒙面“约瑟夫”。
今天是我回来后第一天上班。我在去了一趟现场回到办公室后,然后又去了趟卫生间。没想到,我在卫生间里见到了那位曾经的蒙面“约瑟夫”。见面是异常地惊喜,我们互致了问候。他说他现在也在这个项目工作,住在阿布扎比的萨姆德St.虽然他没说,但我已经很确定,Maddy就是他!果然,前几天我还在国内的时候,是他给我打了电话。我们的交流没有深入下去,我还是忘了问他,为什么那天他突然打电话给我,是不是之前就知道我也在这个项目工作。
现在想来,当时在总督酒店的时候,虽然那天在办公室门前的钢构装配场是我们第一次在一起聊天,但从头至尾他都没有觉得突兀,而我一直把他当作约瑟夫,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在一起聊了一个上午,也是足够诡异的。
也许是缘分。
音乐吧 相册 搜搜猎奇 站长日记 万年历 评论本文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