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正在浏览: 首页>>美文>>悲情英雄诸葛亮
« 为爱情点亮尊严全力以赴,迎接明天的太阳 »

悲情英雄诸葛亮

美文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纤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是我国唐朝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赞叹,把他与古代著名的贤臣名相

伊尹、吕尚并驾而论,远超汉代开国元勋萧何、曹参之上,真可谓古今罕有其

匹。确实,诸葛亮联东吴,平南中,和西戎,出祁山,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

政,位高而君不疑,权重而人不忌,高风亮节,竭智尽忠,六经以来惟二表

代之后第一人。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严峻的事实是,连年动众,空劳

师旅,他毕竟没有完成恢复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业,最后抱憾终身地离去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诸葛亮的失败呢?难道真如杜甫所说的“运移汉祚终

难复”?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妻凉蜀故妓,来舞魏官前。”作为一个在事业上未成功的人物,诸葛亮

能够赢得世世代代人们的敬仰,成为智慧的代名词,家喻户晓的旷世英雄,

恒久地感动着历史,这是他的魅力所在。但是“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

六出师”,实际上诸葛亮在历史的舞台,诠释着悲剧的靓丽,探究这一成因,

对我们的现实还是有着借鉴意义。他的失败悲剧成因如下

首先,政治上不能与时俱进。公元207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

规方略时提出“兴复汉室”,因人民讨厌战争,思慕昔时和平生活,所以这

一倡议有一定的号召力,然而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形

势的变化,世事的更替,“兴复汉室”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原地区日益无力。

民以食为安,只要能吃上饭,老百姓才不管皇帝姓刘还是姓曹。他们怀念汉

朝并不是怀念汉朝的皇帝,因为汉朝末年,政治黑暗,宦官专政,诛杀清流

腐朽的统治并没有为老百姓带来什么实际利益,所以他们怀念的仅仅是汉

朝时的安定生活而已。随着曹魏在中原统治的稳定、经济的恢复,老百姓能

吃饱饭,过上安定的日子,他们也就逐渐将汉朝淡忘了。终诸葛亮一生,他

六次北伐,所盼望的老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场面一次都未出现。诸

葛亮的北伐,只是地主统治阶级割据集团内部的兼并战争,根本谈不上什么

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民者昌,逆民者亡,得民心者得

天下,因而政治人物应该与时俱进,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提出新的能

符合人民利益、能获得人民热烈拥护的纲领口号,这样才能赢得民心,获得

胜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北伐失败,并不是能力不够,也不是魏

国强大,更不是关山阻隔,而是不得民心。商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

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皆用征伐定之,都是以弱小战胜强大的典型例子,盖

以有道伐无道也。

其次,战略与战术有矛盾。虽然诸葛亮在战路上认识到王业不偏安,欲

以一州之地难以与敌人持久抗衡,也就是说打仗打的是经济,蜀田仅有一州

之地,国小力弱,难以与中原大国相比拼,但每次诸葛亮的北伐都是与对方

打消耗战。既然明知自己的经济财力有限,可为什么不果采取其他方式,不与

敌方同等消耗呢?即如人们常说的比宝应该是龙王与龙王相比,而不应该

是乞丐与龙王比。最终的结果是自己消耗不过对方,往往都以粮尽而撤军。

虽然在总的战路上诸葛亮有一个目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在具

体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上,诸葛亮并没有长远规划,即如勾践的十年生聚,十

年教训,一切都准备成熟了才去攻伐吴国,称霸中原。然而诸葛亮每次都是

乘兴而去,粮尽而归,无岁不征,空疲师旅,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

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北伐并没有错,但北伐的准备工作应做

好、做足。聪明人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综观诸葛亮的北伐,多次都是

因粮尽而退兵的。

再次,军事上未能出奇制胜,料敌如神。“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

如江河。”“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以弱抗强

只能出奇制胜,化弱为强,才有取胜的希望。而诸葛亮每次出师,行军路线

攻击目标,都被敌人所预料到。如孔明二次北伐时,竟连魏国的曹真都能料

“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城,扼守要

冲,严阵以待。不出所料,果然孔明大兵越散关来攻陈仓。孔明以为自己有

众数万,而郝昭、王生兵才千余人,又估计魏国救兵一时不能赶到,于是以云

梯、冲车等攻城,被守兵用火箭烧段云梯,石磨压折冲车。诸葛亮又掘地道,

企图潜人城里,复为守军于城内穿地横截所破。这样昼夜攻打二十余日,诸

葛亮未能破城。因粮食垂尽,魏国救兵将到,诸葛亮只得下令退还汉中,休

整士卒。一个弹丸之地,守城的才千余人,诸葛亮率数万人,居然连攻二+

多天,还拿不下来。诸葛亮的军事谋略,由此可见一斑。也难怪陈寿评价其

“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况且,既然是自己主动出

击,才ニ十多天,军粮就用完了,可见诸葛亮的准备工作做得多么不充分。

相反,司马懿率军去平定辽东的公孙渊,据干宝《晋纪》,帝间宣王:“度

公孙渊将何计以待君?”宣王对日:“渊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拒大军,其

次也;坐守襄平,此为成禽耳。”帝日:“然则三者何出?”宣王对日:“唯明智

审量彼我,乃预有所割弃,此既非渊所及;又谓今往悬远,不能持久,必先拒

辽水,后守也。"帝日:“往还几日?"宣王对日:“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以

六十日为休息,如此一年足矣。"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在战争还未开

始,司马懿就已经预料到对方所采取的抵抗防守的计谋,最好的方案是逃

跑,其次是据辽水抵抗,再次是据守老巢,甚至连这场战争需要多长时间都

能预测准确。据此看来,司马懿在军事谋路上确实有过人之处。

最后,诸葛亮在选拔人オ上过于求全责备,因循守旧。百年大计,人オ

为本。社会上各种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竟争。谁能拥有一流人オ,

谁就立于不败之地。“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也就是说在太平盛世,看

重的是人的道德修养;在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的乱世,英雄割据,豪杰纷争,

主要看一个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诸葛选拔人才的标准过于苛刻,有点

接近“圣人”的标准,特别强调“德”“勤”“廉”“慎”,即是否忠于弱小的蜀汉

政权,是否对职守兢兢业业,是否奉公廉洁,是否谨言慎行。这样导致蜀汉

的各级官更,唯唯诺诺,他们虽然也公忠体国,格尽职守,但缺乏开拓进取精

神,这同曹操“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和“大用者不务细行”的

唯才是举的选拔人オ之道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破常格、大オ难得。曹操发布求贤令日:“昔伊挚、傳说出于贱人,管

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

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干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

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

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

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

遗。”通过吴起、陈平的例子,说明即使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也无所谓,只要

你有治国用兵之术就行。又据《魏书》载:“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

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

可胜数。”这再次证明了曹操不拘世俗、唯才是举方针的正确性。相反,诸

葛亮对人才要求过严、过细。据《诸葛亮文集・用人》载,其用人方针是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知

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

信。”这些标准制定得无可非议,但若以此为要求,则天下几无可用之オ。

最终魏国人才济济,而蜀汉人オ断层。“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现象

出现绝不是偶然的。

 

/石国辉 原载安徽文艺出版社《你那多情的眼神》·附录




音乐吧 相册 搜搜猎奇 站长日记 万年历 评论本文 给我留言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 转载自:猎奇博客 http://www.rqiqi.com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rqiqi.com/post/990.html(点击复制)

« 为爱情点亮尊严全力以赴,迎接明天的太阳 »

网友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2009 Www.Rqiqi.Com. Powered by  Z-BLOG1.7 Laputa Build 70216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1016380号-1 Designed by 猎奇 Version3.2
 邮箱登录 | 音乐中心 | 文件管理 | 管理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