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正在浏览: 首页>>小小说>>滕刚微型小说往事与词牌《念奴娇》
« 滕刚微型小说《安详》滕刚微型小说往事与词牌系列之《蝶恋花》 »

滕刚微型小说往事与词牌《念奴娇》

小小说

19918月的一天晚上,我和袁雅茹在芭芭拉夜总会一见钟情。19918月或9月的一天晚上,我和袁雅茹在她的宿舍发生了第一次性关系。但是一直到19988月我们都没有分手,原因很简单,袁雅茹说如果我跟她分手她就自杀。我一直拿不准她这句话的真假,所以一直不敢提出分手。
       
实际上和袁雅茹发生第一次性关系后我就想跟她分手了。不知为什么我总是在和女孩上床后产生分手的念头。我不是那种玩弄女性的男人。每次爱上一个女孩我都是真心实意的,都觉得自己爱上的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女孩。但是只要一上床,我就会讨厌对方,就想分手。有这种苦恼的不止我一个人。我的所有男性朋友都有这样的苦恼。我们曾经多次彻夜不眠地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我们找不到答案。
       
袁雅茹是在第一次跟我上床后提出自杀的。她一边系胸罩一边说:“你要是跟我分手,我就自杀。”她第一次说这话我倒没当回事。因为这样的女孩我遇到过。以前也有女孩跟我说过这样的话,但是分手后并没有自杀。自古以来女孩子恋爱时都喜欢说这句话,但真正自杀的微乎其微。我们这座小城每天不知道有多少男女分手,如果真的因为这点小事自杀,我们这座小城早就尸横遍野了。但是后来袁雅茹经常对我说,她不仅做爱之后说,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她都会突然冷不丁地说出这句话,就不像是假的了,就不能不引起我的警惕。虽说女孩因为分手而自杀的可能性很小,但毕竟是有过的,毕竟有这样的女孩。这就跟空难一样,每年只发生那么一次,而你正好赶上这一趟。虽说袁雅茹自杀是她自己的事,但毕竟是一条人命。何况她一旦自杀,我一生都不会心安。因为一直拿不准袁雅茹的话是真是假,所以我一直不敢提出分手,我们的爱情一直在苟延残喘。为了判断她的真假,我曾经去过自杀预防控制中心,了解这样的女孩一般有哪些特点。结果我得知1980年到1990年,我们这个城市只有两个女孩因为跟男孩分手而自杀。根据我们这座小城的人口比例,我粗略算了一下,这十年,至少有2万对男女分手,也就是说只有万分之一的女孩自杀。自杀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告诉我这些女孩没有什么特征,全看你的运气。我的朋友看我们迟迟不分手,知道我一定是怕她自杀才没有分手。他们都劝我不要想那么多,他们说不可能的。他们说我们分了那么多手的,哪一个自杀的?何况你明知道不会娶人家,你不早了断,会误了人家青春的。他们说得也对,我这样做,不仅对自己不负责,而且对袁雅茹也不负责。有时看到袁雅茹脸上的皱纹我心里蛮难受的,但我不可能按他们说的去做。他们不了解袁雅茹。袁雅茹是那种有万分之一可能的女孩,我一直有这样的预感。袁雅茹也看出我的心思,她对我说:“我知道你是怕我自杀才不跟我分手,你分你的手,我自杀是我自己的事,跟你没关系,你何苦这么一拖再拖的。”
       
但是这种情况到了19989月不能再拖下去了,因为我们全家即将搬到南京去,我必须在走之前做个了结。而且我又爱上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好的女孩。这个女孩也要求我跟袁雅茹分手。她说:“她不会自杀的,我是女孩,我知道。”19989月的一天傍晚,我的几个朋友再次来我家鼓励我把这个故事结束。我下不了决心。最后阿龙对我说:“这样吧,你试探一下,如果她真的有自杀的念头,你再收回也不迟,你这样老拖下去不是个事。”我觉得这样也好。我想先试探一下也无妨,要是发现她真有自杀倾向,我就说我是说着玩的。我拨通了袁雅茹的电话。我结结巴巴地说:“我们还是分手吧。”那边电话就搁了。我再打她不接,再打她还不接。我全身冒汗,夺门而出。阿龙他们几个也跟着我狂奔。
       
奔到袁雅茹宿舍,我们敲门,她不开门。我们撞开了门,袁雅茹不在。我们问在门口晒衣服的房东老太有没有看到袁雅茹,她说:“茹茹往天桥那边走了。”我们向天桥奔去。我们还没有到天桥,就听从那边过来的人说,一个穿红衣服的女孩,刚从天桥跳下去。我腿一软,栽倒在地。

(谢志强点评)反讽和戏仿的运用
   
这回,滕刚用古体词牌来命题,不妨视为无题。但是,一个词牌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类型,这是具有古典男女情感的“念奴娇”,却是对真诚、誓言等等的反讽、戏仿。
   
这对男女难分手的核心在是真是假的揣度上边,即女方是真还是假的要自杀。女方声称的自杀对男方确有控制力。滕刚同样冒了一场叙述的风险:第三自然段那个“我”对女方是否自杀的揣测、判断,占居全篇一半的篇幅的心理矛盾的描叙,似一个巨大的心灵旋涡,又似一个“我”造成的情绪瘤。而“我”置身在这个旋涡里难以脱身。试探是真是假,只能直接实践,结果女方自杀,是真。现代版的古典式男女情感,已在反讽和戏仿中剥离了真恋真情,完全成了游戏和故事(″朋友鼓励我把这个故事结束。″)惟有女方带古典式的殉情,游戏式的制造成了″真″,代价大呀。
   
值得注意的是这对男女关系的是时间流程──精确的写出,第一段三句话,三个年份,高度浓缩那个过程,造成的是短暂的效果,是纪实的笔法,托出核心问题。那么精确的时间,具有怀念的意味,不也有点古式?所以,借用古典词牌回忆当代″往事″,以“词”明志,却又是告别古典。承继和创新同在,而且,叙述上松弛、略详把握得有分有寸。




音乐吧 相册 搜搜猎奇 站长日记 万年历 评论本文 给我留言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 转载自:猎奇博客 http://www.rqiqi.com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rqiqi.com/post/498.html(点击复制)

« 滕刚微型小说《安详》滕刚微型小说往事与词牌系列之《蝶恋花》 »

网友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2009 Www.Rqiqi.Com. Powered by  Z-BLOG1.7 Laputa Build 70216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1016380号-1 Designed by 猎奇 Version3.2
 邮箱登录 | 音乐中心 | 文件管理 | 管理博客 | |